要想把染料的建立成基础数据库首先就要利用测色仪和电脑配色系统检测出各个染料的色彩数据,只用先把染料的颜色数据化后面的一些列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所以使用测色仪测量颜色是染料数据库建立的最基本步骤。
为建立配色用染料基础数据,必须首先将单位使用的各类单色染料按不同染色深度由浅至深分数档染色,染制出几套基础数据色样,其覆盖范围略超过该单色染料的最大可能使用的深度,然后利用测色仪测量色样的色彩数据,被记录保存。基础色样染制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配色精度。
基础色样制备的基本原则
1.在大多数情况下,待染色的纤维的性质决定了应选择哪种染料,染料的选择通常是由工厂的实际来决定,而不是实验室里的配色师。应对厂里使用的染料做一下筛选,因为同一品种不同厂家生产的染料,尽管染料的分子结构式、化学成分相同,但是由于各厂使用的中间体质量、合成工艺路线、生产设备以及染料商品化的助剂等诸多因素存在差异,对于不同厂家同一品种的染料,应该当作两个染料制备配色用基础数据,也要相对固定染料的厂家来源。
同一厂家同一品种不同批次的染料,力份、色光也有所波动,因此制备基础数据的同一批染料应该多留一些,作为检测后继续使用染料的标准。
2.织物的分类。首先按纤维种类分有:棉、羊毛、麻…..等;其次按织物类型分有:平布、斜纹、缎面、帆布、灯绒芯……等,如果厂内生产的坯布种类较多,可将这些坯布分成几大类,上染性质和薄厚比较接近的分在同一类,每一类织物中选用生产量较大,表面不复杂,较具有代表的品种作测色仪测量的基础数据。同类性能不同品种的织物配色时,只要在同类代表织物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加上矫正系数即可。织物的前处理工艺为丝光下机布,不可使用荧光增白的坯布做配色的基础色样。做基础数据使用的那一批织物要多留一些实物样品,向数据库新增染样时,要用同一批织物,避免引入人为误差。
3.制定工艺。在制作基础色样前,应该把打样过程中的每一步工艺、助剂用量等规范整理一下,制定统一的打样方法,保证染色工艺的稳定性。基本上按照化验室小样实际工业染色,最好由专人染制,在同一染色设备上完成,减少系统误差,以确保染样的重复性,并尽量与大样工艺相接近。
4.助剂的影响。染料在染色过程的不同阶段,要加入一些起不同作用的助剂,如,匀染剂、促染剂、还原剂、固色剂等等,多数助剂对染料的上染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制备基础数据时,应按照化验室小样实际染色时添加助剂的品种、用量和方法操作,并尽量与大样生产相接近。
如果助剂用量的变化对染料的上染量有影响制备基础数据时就要做一些特殊处理,较为典型是活性染料浸染,染浴中盐、碱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活性染料的上染量和固色率。
另外,还原染料染色时,保险粉、碱的用量也是随着染色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它们用量的增加只是为了保证染料充分还原,对染料的上染量没有影响,还有些染料染色时,助剂的用量不随染色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染料只需做一套基础数据库就可以满足需求。
5.空白织物的染制。染色用的白织物,对光线都有一定的吸收,反射率不可能达到100%,合成纤维的反射率高一些能达到80%~90%,天然纤维则要低一些,尤其是在黄色波段400~440nm处。因此染出的基础色样的颜色是由两部分组成:织物本身颜色和上染染料的颜色,配色时用的染料基础数额的反映纯染料的颜色特性,所以建立染料基础数据库时,必须利用测色仪测量求出纯染料的数据。
染料基础数据染色深度分档方法
基础数据染色深度分档,若单色染料最大可能使用的染色深度为C,其他各档染色深度与最大染色深度的关系基本上为0.01 C、0.03 C、0.05 C、0.1 C、0.2 C、0.3 C、0.4 C、0.5 C、0.6 C、0.8 C、1.0 C、1.1 C。另外为提高浅色或某一组分或某一组分染料用量较低时的配色准确度,测色仪测量出的前5点的深度数据还要建立该染料的浅色配色数据,所以前五点染色深度不易过高,在上述推荐系数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
最后是将测色仪测量出来的染料色样的色彩数据信息输入到建立好的数据库中。建库时,输入染料数据前,必须首先测量空白织物和单色染料各档浓度色样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反射值数据,并输入织物的名称,色样测色仪测量结果自动存储于计算机,换算成染料的K/S值,因此,测色仪测量的精度直接影响配色结果,严格按照测色的技术要求进行测色仪的测量,同时按照程序要求逐个输入单个染料的信息,例如:编号、名称、单价、浓度等,就建成一个配色专用的基础数据库。